NT-BG32
上海克特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销售电话021-51860181 QQ咨询:1550686613 发表时间:2024-06-16 点击: 次
色标传感器/光电眼/标志检测器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NT-BG32
品牌 克特
检测方式 同轴反射式 检测距离 12mm±3mm 供电电压 DC10-30V±10% 波纹≤10% 消耗电流 45mA以下 光源色谱 红、蓝、白和(绿)可选 光 点 条形 检测角度 光线与被测物表面直 允许偏差±+-15 响应时间 0.1-1ms 输出方式 亮动、暗动均有 输出指示 红色LED 输出电压 高电平Vs-(≤1.5)低电平≤1.2V 带载电流 100mA 开关输出 0-10mA 电路保护装置 Vs电压有反极性保护,输出有短路保护。同时具有任意接错线保护。 灵敏度 单圈可调 抗环境光 白炽灯3000Lx 太阳光10000Lx 防护等级 IP67(防潮防尘) 环境温度 操作-15℃-65℃ 保存-25℃-80℃ 外壳材料 金属 引出线 直径6.0四芯护套屏蔽电缆 标准长2M
操作步骤
固定好光电开关,使检测距符合要求。根据你所用包装纸,参照下面的光源选择指南表,确定开关光源(以绿色为例)再根据您机械的需要决定输出方式的亮动或暗动。最后按以下三步调节灵敏度(以下按输出亮动方式,包装约标志为浅色、背影为深色为例)。 |
(1)移动包装纸,使投光点落在标记之后的背影区,将灵敏度反向旋到底,然后顺时针慢慢旋转至指示灯恰好亮。记住此时电位器位置(A点)。 |
(2)再移动包装纸,使投光点落在标记中央,此时指示灯亮,然后逆时针方向缓缓旋动调节扭,直至指示灯恰好熄灭,记住此时的旋扭位置(B点)。 |
(3)正确完成以上二步操作后,再将电位器扭旋定在A、B两点的中间C位置即可,调节完毕。A、B两点距离越大,说明色差比较大,检测越稳定。但A、B两点至少应有一格距离,否则检测将不稳定。 |
注意事项
1、通电前务必检查所用电源是否符合DC12-24V±10%,最高不超过40V,否则有可能损坏光电开关。 |
2、为保证高稳定性检测,要保证做到两点:一是检测距离符合规定的额定检距,如检距为12±2mm的,在安装时就必须使检距为 12mm,这样就使开关能有上下4mm的防振动稳定区,而在检距为10mm时,其上下防振动区就大大缩小。;二是严格按操作步骤调节灵敏度。且每换不再包装材料就应重新调节。 |
3、安装时应防止强光直射进光学镜头或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 |
4、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振动、冲击及其他有腐蚀性气体,均可能影响光电开关的工作,请您注意尽量排除这些影响。 |
5、平时注意保护光学镜头的清洁,安装时尽量避免镜头竖立朝上,以减小灰尘。 |
克特色标传感器指的是对各种标签进行检测,即使背景颜色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颜色也可以检测到,处理速度快。自动适应波长,能够检测灰度值的细小差别,与标签和背景的混合颜色无关。
克特色标传感器常用于检测特定色标或物体上的斑点,它是通过与非色标区相比较来实现色标检测,而不是直接测量颜色。色标传感器实际是一种反向装置,光源垂直于目标物体安装,而接收器与物体成锐角方向安装,让它只检测来自目标物体的散射光,从而避免传感器直接接收反射光,并且可使光束聚焦很窄。白炽灯和单色光源都可用于色标检测。
以白炽灯为基础的传感器用有色光源检测颜色,这种白炽灯发射包括红外在内的各种颜色的光,因此用这种光源的传感器可在很宽范围上检测颜色的微小变化。另外,白炽灯传感器的检测电路通常都十分简单,因此可获得极快的响应速度。然而,白炽灯不允许振动和延长使用时间,因此不适用于有严重冲击和振动的场合。
使用单色光源(即绿色或红色LED)的色标传感器就其原理来说并不是检测颜色,它是通过检测色标对光束的反射或吸收量与周围材料相比的不同而实现检测的。所以,颜色的识别要严格与照射在目标上的光谱成分相对应。
在单色光源中,绿光LED(565nm)和红光LED(660nm)各有所长。绿光LED比白炽灯寿命长,并且在很宽的颜色范围内比红光源灵敏度高。红光LED对有限的颜色组合有响应,但它的检测距离比绿光LED远。通常红光源传感器的检测距离是绿光源传感器的6~8倍。
其他相关产品:
- KT-RG22(2025-5-16 1:1:49)
- BZJ-311(2025-5-16 1:1:33)
- YJDSB1-611(2024-6-16 1:6:13)
- ESB-W439(2024-6-16 1:6:12)
- KS-W21(2024-6-16 1:6:11)
- KS-C22(2024-6-16 1:6:10)
- Z3S-TG22(2024-6-16 1:4:36)
- GDJ-211(2024-5-16 1:4:41)
- GDJ-311(2024-5-16 1:4:40)
- ESB-G439(2024-5-16 1:4:37)